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Iniziamo. È gratuito!
o registrati con il tuo indirizzo email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a Mind Map: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 物质资料生产

1.1.1. 生产要素

1.1.1.1. 劳动

1.1.1.2. 劳动资料

1.1.1.3. 劳动对象

1.1.2. 生产方式

1.1.2.1. 生产力

1.1.2.2. 生产关系

2. 商品和货币

2.1. 社会经济形式发展

2.1.1. 自然经济:生产力低下,自给自足,封闭保守

2.1.2. 商品经济:以市场交换为目的,开放自主平等

2.1.2.1. 简单商品经济

2.1.2.2. 发达商品经济

2.2. 商品

2.2.1. 二因素

2.2.1.1. 使用价值

2.2.1.2. 价值

2.2.2. 劳动二重性

2.2.2.1. 具体劳动

2.2.2.2. 抽象劳动

2.2.3. 价值构成

2.2.3.1. 生产资料的价值

2.2.3.2. 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

2.3. 货币

2.3.1. 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3.2. 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2.3.3. 货币流通规律

3. 市场经济

3.1.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3.2. 一般规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3.3. 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

3.4. 市场体系

3.5. 市场格局

4. 垄断资本主义

4.1. 基本特征

4.1.1. 代替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

4.1.2.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4.1.3. 资本输出成为典型经济现象

4.1.4. 国际垄断组织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4.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2.1. 以私人垄断为基础

4.2.2. 国家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4.2.3. 仍然是资本主义

5. 剩余劳动时间

5.1. 创造剩余价值

6.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6.1. 剩余价值理论

6.1.1. 资本的总公式:W-G-W

6.1.2.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6.1.3.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1.4. 劳动时间

6.1.4.1. 必要劳动时间

6.1.5. 资本

6.1.5.1. 不变资本

6.1.5.2. 可变资本

6.1.5.2.1. 产生剩余价值

6.1.6. 剩余价值

6.1.6.1. 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

6.1.6.1.1. 剩余价值率

6.1.6.1.2. 可变资本总量

6.1.6.2.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法

6.1.6.2.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6.1.6.2.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6.1.6.3. 超额剩余价值

6.1.6.4. 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6.2. 资本积累

6.2.1. 概念: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6.2.2. 资本有机构成

6.2.2.1.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应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6.2.2.2. C:V

6.2.3. 相对人口过剩

6.2.4. 一般规律: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6.2.5.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6.3.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6.3.1. 循环

6.3.1.1. 购买阶段

6.3.1.1.1. 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6.3.1.2. 生产阶段

6.3.1.2.1. 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6.3.1.3. 售卖阶段

6.3.1.3.1. 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6.3.2. 周转

6.3.2.1.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6.3.2.1.1.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6.3.2.1.2. 生产资本的构成

6.3.3.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6.4.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6.4.1. 利润

6.4.1.1. 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6.4.1.2. 利润率: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6.4.1.2.1. 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6.4.1.3. 平均利润

6.4.2. 商业资本

6.4.2.1. 商业利润:生产领域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6.4.2.2. 流通费用

6.4.2.2.1. 生产性流通费用

6.4.2.2.2. 纯粹流通费用

6.4.3. 借贷资本

6.4.3.1. 利息和利息率

6.4.3.1.1. 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

6.4.3.2. 股份公司

6.4.3.2.1. 股票

6.4.3.2.2. 虚拟资本:无黄金保障

6.4.3.3. 借贷资本特点

6.4.3.3.1. 是作为商品的资本,即资本商品

6.4.3.3.2. 作为财产的商品,即所有权资本

6.4.3.3.3. 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6.4.3.4. 虚拟资本

6.4.4. 资本主义地租

6.4.4.1. 级差地租

6.4.4.1.1. 土地好坏不同引起的级差生产率

6.4.4.1.2. 土地的有限性

6.4.4.1.3. 土地的私有制不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6.4.4.1.4. 实质上是 等量资本 投在等量面积的土地上 具有不同生产率 所产生的 超额利润归土地所有者占有 的地租形式

6.4.4.2. 绝对地租

6.4.4.2.1. 农业资本的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的有机构成

6.4.4.2.2.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6.4.4.2.3. 农产品按照价值出售,而非生产价格

6.4.4.3. 垄断地租

6.4.4.4. 土地价格

6.4.4.4.1. 是资本化的地租

6.4.4.4.2. =地租量/利息率

6.4.5. 国民收入

6.4.5.1. 分配制度

6.4.5.1.1. 初次分配

6.4.5.1.2. 再分配

6.4.5.1.3. 效率与公平

6.4.5.1.4. 分配的基本形式

6.4.5.2. 福利制度

6.4.5.3.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6.4.5.3.1.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

6.4.5.3.2. 国民收入

6.4.5.3.3. 国民生产总值(不按国界算,按国人的活动范围算)

6.4.5.3.4. 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原则算,包括外国友人的贡献

6.4.5.3.5. 国民生产净值

6.5. 居民消费

6.5.1.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

6.5.1.1. 消费

6.5.1.1.1. 定义

6.5.1.1.2. 分类

6.5.1.1.3. 作用

6.5.2. 消费的决定因素

6.5.2.1. 收入——现时收入、过去收入、预期收入

6.5.2.2. 价格——绝对价格(价格水平)、相对价格(互补品、替代品)

6.5.2.3. 预期与消费偏差

6.5.2.4. 其他因素:商品因素、社会因素、货币因素(利率与货币幻觉-忽视货币实际购买力而根据名义价值)

6.5.3. 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

6.5.3.1. 消费结构

6.5.3.1.1. 分类

6.5.3.1.2. 影响因素

6.5.3.1.3. 变化规律

6.5.3.2. 消费方式

6.5.3.2.1. 定义

6.5.3.2.2. 分类

6.5.3.2.3. 影响因素

6.5.3.2.4. 变化趋势

7. 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

7.1. 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与调节的必然性

7.1.1. 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7.1.1.1. 含义:低效率、有失公平、无序

7.1.1.2. 缺陷:盲目性、滞后性、浪费性。调节的局部性、决策的分散性、结果的两极化

7.1.1.3. 表现

7.1.1.3.1. 宏观市场

7.1.1.3.2. 微观市场

7.1.2.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与调节经济的必要性

7.1.2.1. 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

7.1.2.1.1. 经济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经济结构的调节 市场监督——明确定位、简化市场准入、完善经济规制政策 社会管理——维护秩序,提供条件 公共服务

7.1.2.2. 必要性

7.1.2.2.1. 保证总量平衡,结构优化的需要

7.1.2.2.2. 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

7.1.2.2.3. 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7.1.3. 经济体制

7.1.3.1.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7.1.3.1.1. 定义+联系

7.1.3.2. 影响经济体制的主要因素

7.1.3.2.1. 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政治因素(包括法律)、社会文化因素

7.2. 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7.2.1. 宏观调节的目标

7.2.1.1. 定义

7.2.1.1.1. 政府 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按照客观经济规律 对国民经济运行 进行 预测、计划、干预和调节活动

7.2.1.2. 目标

7.2.1.2.1. 平衡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7.2.1.2.2. 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优化经济结构

7.2.1.2.3. 稳定物价,增加就业

7.2.1.2.4. 平衡国际收支

7.2.1.2.5. 实现公平收入分配

7.2.2. 宏观调节的方式和手段

7.2.2.1. 方式

7.2.2.1.1. 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

7.2.2.2. 手段

7.2.2.2.1. 经济手段

7.2.2.2.2. 计划手段

7.2.2.2.3. 法律手段

7.2.2.2.4. 行政手段

7.2.3. 宏观经济的调节政策

7.2.3.1. 经济杠杆的手段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7.2.3.2. 财政政策

7.2.3.2.1. 财政收入政策(税收)与财政支出政策

7.2.3.2.2. 扩张性,紧缩性,中性

7.2.3.2.3. 手段:国家预算、税收、国家信用(国债、财政性借款)、财政补贴

7.2.3.3. 货币政策

7.2.3.3.1. 信贷政策、汇率政策、利率政策

7.2.3.3.2. 扩张性、紧缩性、中性

7.2.3.3.3. 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选择性和其他补充性政策

7.2.3.4. 收入政策

7.2.3.5. 产业政策

7.3. 国家对微观经济的调节

7.3.1. 微观规制的定义、分类、特点及目标

7.3.1.1. 定义与分类

7.3.1.1.1. 定义:政府 维护公众利益,纠正市场失灵 依靠法律法规, 以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 特定市场主体的行为

7.3.1.1.2. 经济规制——针对自然垄断和信息不对成

7.3.1.1.3. 社会规制——外部性

7.3.1.1.4. 反垄断规制

7.3.1.2. 特点

7.3.1.2.1. 主体的公共性

7.3.1.2.2. 对象的普适性

7.3.1.2.3. 政策的相对稳定性

7.3.1.2.4. 范围的微观性

7.3.1.3. 目标

7.3.1.3.1. 纠正市场失灵、培育和发展竞争性市场、保护消费者、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公共产品

7.3.2. 经济规制

7.3.2.1. 进入规制政策

7.3.2.1.1. 目的:企业纳入依法经营、控制企业数量

7.3.2.1.2. 政策:行政审批、注册制

7.3.2.2. 价格规制

7.3.2.2.1. 价格水平规制、价格结构规制(阶梯)

7.3.2.3. 质量和数量规制

7.3.2.4. 投资规制

7.3.3. 社会规制

7.3.3.1. 标准政策

7.3.3.2. 许可证政策

7.3.3.3. 信息披露政策

7.3.3.4. 税费与补贴政策